首页 > 亲子 > 健康育儿 > 遭受家暴可向法院申请保护令 教育孩子≠家暴

遭受家暴可向法院申请保护令 教育孩子≠家暴

来源:范儿谷    阅读: 2.3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p>

据新华社电全国人大常委会27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作为我国首部反家暴法,该法共六章38条,将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反家庭暴力法明确指出,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法规定执行。

为及时制止家暴行为,反家庭暴力法规定,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未及时报案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此外,反家庭暴力法首次建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人民法院应当在72小时内作出裁定,情况紧急的应当在24小时内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保护范围可以包括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人身安全保护令由人民法院执行,公安机关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应当协助执行。

都说“虎毒不食子”,这是连动物界都懂得并遵循的生物本能,但是频频发生的相关事件却让人深思。因为来自父母的家庭暴力,而导致儿童受伤、死亡,并形成严重心理创伤的情形,却并不在少数。“打是为了教育”这句话仍然被一些家长挂在口中,针对未成年人的家暴更被认为是不必插足的家务事时,那么孩子的处境注定是危险的。

遭受家暴可向法院申请保护令 教育孩子≠家暴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危害

可以说,儿童遭受的暴力主要来自于父母,父母单方施暴的更为常见。据调查分析情况看,产生家庭暴力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因家庭关系不和谐或家庭矛盾而拿孩子发泄或报复引发的家庭暴力案件比例最高,如因婚外恋、夫妻感情不和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发生矛盾而拿孩子撒气、报复。这类案件反映出,由于未成年人弱小,一些父母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人,而是将其当成出气筒、泄愤目标、报复工具。

错误的管教观念也是导致对孩子施暴的一个主要原因。其他原因,还有生活困难、生活压力大、未婚先育没有条件抚养、孩子身体智力有缺陷或残疾、重男轻女、父母有恶习、品行不良和精神心理异常等。

这些父母并没有将未成年人当成享有平等权利的人来对待,往往将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随便处置。

由于对家庭暴力的理解不准确,很多父母并不认为打孩子是家庭暴力,往往认为程度严重的伤害才是家庭暴力。为了孩子好的施暴动机也让很多家长合理化了一些暴力行为,如有的家长在事后“后悔打重了”孩子,有的家长说“偶尔打不算虐待”,有的家长认为“只是轻微教训一下孩子”,甚至有的家长在遗弃或杀害孩子后认为“是为了解脱孩子的痛苦”。这些家长并没有将自己的行为和家庭暴力联系在一起。

教育孩子使用暴力是行不通的,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1.身体伤害

体罚人在体罚子女时,往往失去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控制,任由情绪主宰自己。越打越失去理智,下手不知轻重,无法控制,以致最终造成对孩子的身体伤害。

2.心理伤害

由于未成年子女年幼体弱,身心没有发育成熟,面对父母亲人的暴力,很难接受并承受。

往往会出现下列后果:

第一,伤害子女的自尊心,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妨碍孩子的性格发展,造成孩子缺乏自信,交际能力差,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

第二,孩子被体罚后会感到紧张、孤独、绝望,他们会认为父母不爱他。有些孩子就产生过这种念头,怀疑自己是否是父母的亲生子女。

第三,使孩子学会以暴制暴。体罚教给了孩子一种如何对付失败的方法,父母向孩子展示的不是文明的办法,而是暴力行为。而且,这种暴力行为会代际遗传,遭受父母暴力的人,做了父母以后,有可能继续对自己的孩子实施暴力。

第四,体罚最坏的副作用是,它干扰了孩子良心的发展。挨打,非常容易减轻孩子的内疚:孩子认为挨打已经为自己的这次不良的行为付出了代价,那么下次再这么做,也就感到心安理得。

第五,体罚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体罚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是非边界不清楚,父母一方面爱护自己,另一方面又对自己施加暴力,使孩子对什么是对或错产生混淆,形成“打人也是有益”的价值观。而且,体罚将复杂问题简单处理,没有令人信服地教育孩子,没有教会成长中的孩子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屈服暴力。

遭受家暴可向法院申请保护令 教育孩子≠家暴 第2张

3.体罚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家庭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上具有关键性的重要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成长的最初的环境。家庭成员在感情上相互支持,在心理上相互依赖,家庭成为个人的避风港,尤其对未成年人而言。儿童处于成长阶段,其性格没有固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性格在逐渐形成,体罚孩子易于造成孩子不良的性格,因为,孩子在成长,父母对其行为影响很大,父母的鼓励及表扬,会使孩子变得自尊和勇敢;父母的贬低和呵斥,常使子女变得自卑和胆小、形成懦弱的性格。

因此,体罚对于孩子的后果是十分有危害性的,其影响也是非常持久的。长期遭受父母的体罚即暴力的子女在精神上处于惶恐和惊吓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信和自尊,性格敏感、脆弱、胆小、孤僻,自我封闭。不久前,中国政法大学的两位学者针对家庭体罚现象在京城某高校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你是否经历过体罚”、“体罚的程度及时期”、“体罚的后果”等方面。根据调查结果表明,家长体罚子女的现象在我国存在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体罚行为对子女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大多数调查对象呼吁父母能够与子女平等地进行交流。

家庭暴力和体罚式教育等同吗

其实,家庭暴力和体罚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如果说适度体罚在保持其教育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偶尔一用,那么家庭暴力就绝对要远离儿童。至于可否体罚,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绝对化。专家认为,要视情况而定,比如:在非体罚不能奏效的孩子身上,出现了非体罚不能解决的问题,家长就不能手软。假如遇到这种情况,大人还是一味地哄劝、说服、教育,那是无异于迁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就告诫我们:“用警告、训斥、惩罚及对特殊的个别的过错采用体罚,以有教益的惩罚制度,即‘持以坦白的态度,出以诚恳的目的’,使儿童理解这样做是对他有好处的,正如吃苦药治病一样。”反过来,不论孩子犯什么错,不分青红皂白,便以家庭暴力来应对,往往也会事与愿违!

不打不骂如何教育好孩子

其实,很少有父母天生就会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家教高手。父母期望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绝不能获得有效地教育孩子的效果。所以,恳切希望天下的为人父母者,不要再打自己的孩子了,不妨试试以下这些方法来取代打骂的教育方式。

1、从多方面了解孩子

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父母一定要抽时间常与孩子、与孩子的保姆以及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当行为的时候,父母心里也能明白应该如何去管教孩子。

2、冷静,冷静,再冷静

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如果是脾气暴躁的父母,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打骂。其实,此时父母应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尝试着走入孩子的内心,耐心地询问孩子行为的真正原因。当父母把心思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上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同时也会释放掉自身的很多负面的情绪,因而会避免打骂孩子。

3、调整对孩子的期望

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可以理解,但是,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达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所以当孩子由于种种因素,某些方面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时,许多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打骂仅是一种感情发泄,对改变孩子的现状无济于事。与其如此徒劳无效,不如降低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选择前进的道路。如果父母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4、放下父母的架子,尊重孩子

有些父母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教育专家建议,父母对孩子要真正地放下父母的架子,从内心里尊重孩子,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

遭受家暴可向法院申请保护令 教育孩子≠家暴 第3张

5、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父母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父母无法平静下来的时候,要暂时离开孩子所处的环境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来管教孩子。

天下没有哪一个父母不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的,但无数事例证明,没有一个孩子是在父母的打骂中成才的。棍棒威吓可能会起作用,但只是暂时的,不会持久的。而且,打骂孩子是对孩子正当权利的侵犯。

其实,不打骂孩子一样可以教出优秀的孩子,每个父母都应该牢记这个教育理念,把孩子当朋友,这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原则。所以,为了使孩子能够健康地成才,现代父母必须拒绝打骂孩子,改变以打施教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通过大量的理论与现实证明,家庭暴力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扭曲孩子性格养成的负面因素,对于孩子的身心危害都是极大的。作为家长,应该理性教育,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一片快乐的天空。

广告

母婴用品
好孕妈妈
健康育儿
快乐早教
亲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