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 > 健康育儿 > 育儿经:这件事几乎每家都在发生,却一直被父母误解!

育儿经:这件事几乎每家都在发生,却一直被父母误解!

来源:范儿谷    阅读: 5.5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文章来源:8090科学育儿微信公众号-新妈课,原创标题:育儿经:这件事几乎每家都在发生,却一直被父母误解! 责任编辑:Lee

/p>

经常有家长求助:

自家宝贝脾气大,带他出门看到喜欢的东西,如果不给他买;或者平时他想要做的事,不按他的意思办,那就会一哭二闹三打滚,全家一点办法都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怎么解决?

不得不说,这样情况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而且孩子仿佛天生就有这样的本领,小小年纪就知道如何耍赖,让大人头大。

有人甚至说,这是一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博弈,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父母的退让宣告结束。

▇ 那么,父母们通常是怎么处理的呢?

一种是,舍不得让孩子伤心,一味满足型。

这类家长大都对孩子比较宠爱,见不得孩子受委屈,而且他们认为要的都是小东西、提的都是小要求,为什么就不满足、非要弄得孩子哭哭啼啼才好呢?

如,我就见过一位奶奶,她就见不得小孙子哭,说什么“男孩子不能哭,会得疝气的。”“吃饭之前不能哭,哭了就吃不下饭了。”“饭后不能哭,食物不好消化。”“饿的时候不能哭,哭憋过气去,大脑缺氧。”自然,睡觉前后不能哭,出门在外哭不得,在家不能哭……

探究背后的原因,就是一个字,心疼。“那么小小的一个人儿,那么无辜可怜的眼神,你舍得让他不高兴、伤心吗?”既然孩子哭不得,那么就只有家长退让了。

这样长大的孩子,他能够得到大人很多的关爱,甚至是过度而纵容的爱。

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

孩子会产生这样的条件反射:“我只要哭闹,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长此以往,也就出现了新闻中所说的“自己不努力,怪父母没给自己一个好的出身”的例子。

另一种情况就是,刚开始强势、半途又妥协的。

要说原因,很多。比如,有的会因为物品价格太高、要求不合理;有的家长平时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能用物质来补偿或满足的就会尽量满足;有的家长则见不得旁观者异样的目光,孩子一哭闹就无条件投降,“行行行”、“买买买”。

结果怎样?

孩子同样会形成“一哭闹就能被满足”的条件反射,而且,孩子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委屈和埋怨,“既然每次都会给我买,为什么不在我哭之前就给我买呢?”“既然小打小闹不管用,那么只有躺地上撒泼打滚才能吸引大人注意了。”于是,我们看到,孩子的哭闹行为升级了,也就是说,被强化了。

以上,不管父母是出于安慰还是补偿、不舍等原因,其对孩子的心理作用机制都是一样的,父母最终对孩子做出了妥协,而孩子在物质要求被满足的同时,也进一步被强化了“撒泼打滚”的行为。

这也正是大量孩子哭闹发脾气行为比较难应对的原因所在——因为通过哭闹而得到满足的孩子,会在今后哭得更厉害、闹得更用力。

当然,也有的父母,会过多限制孩子,拒绝孩子,这也会造成孩子的极力反抗,甚至通过哭闹、撒泼的方式去跟父母抗争。

育儿经:这件事几乎每家都在发生,却一直被父母误解!

▇ 要打破这个循环,需要如何做?

首先,做父母的自己需要厘清界限。

不少父母满足孩子或者拒绝孩子,缺少起码的原则。

比如,有一些父母,当他们拒绝孩子的时候,并非出于保护孩子,只是为了省事,只是怕麻烦。比如孩子要求去玩水、玩沙子,他们阻拦。因为觉得会把地板弄湿了,会把衣服玩脏了……诸如此类。这类父母就需要觉察,我是否未曾真正蹲下来,看到孩子热切的探索热情和需要?

有些父母一味拒绝孩子,源于担忧“惯坏”了孩子。他们甚至会对一个不会走路的小婴儿进行苛刻的批判,认为不能什么都依着孩子。这些父母多半是误解了孩子发展中的正常行为和合理需要,所以他们很有必要重新补一下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常识。

也有一些父母,当他们满足孩子的时候,并非真的认为孩子需要,只是为了迎合和讨好孩子。哪怕他们心底里已经知道,孩子的要求有些超出能力范畴,或者超出了孩子真正的需要。

这类父母需要觉察,我是否陪伴孩子太少,或出于其他原因,心里有对孩子的愧疚,以至于通过无限度的物质满足去弥补他?

或者,一些家长自己小时候/早年未曾得到满足,心有缺憾,所以,当他们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时,更像是在弥补当年那个贫乏的自己。

比如说,很多老人家过于溺爱孙子孙女,多半因为自己年轻当父母的时候,没能温柔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如今要通过疼爱孙子孙女的方式进行自我找补。

这些家长,其实是混淆了到底哪些是孩子的需要,哪些是自己的需要

而当我们自己的界限清晰了,我们成长了,才能够学会合理地满足孩子,恰当的拒绝孩子。

其次,我们应该努力去看到,孩子的行为背后真正表达的是什么。

对于语言表达尚不利索的小孩而言,哭闹是个强有力的辅助表达手段。这是孩子维持生存和发展的本能表达。

如果你仔细聆听,也许会从他的央求、哭喊,甚至撒泼打滚背后,听出以下潜台词:“我喜欢这个东西。”“我没有见过,很好奇。”“我想要摸一摸。”“我想据为己有。”

没错,孩子们表达“想要某个东西”的时候,并非总是等同于“买买买”、“要要要”。可能只是希望背后的那种充满好奇的探索欲望被看见、被理解。

所以,如果是在你承受范围的,那么你可以满足孩子。如果超出能力,那么你完全可以温和地拒绝孩子。

育儿经:这件事几乎每家都在发生,却一直被父母误解! 第2张

譬如下面这个例子里给我们演示的:

超市里有这样一对母子,孩子手中抱着一个奥特曼死活不撒手。妈妈是怎么做的呢?

虽然孩子闹得很厉害,但是妈妈没有跟着着急上火,而是跟平时一样耐心跟孩子沟通:

“家里不是有好几个奥特曼了吗?”

“这个跟家里的不一样,我就要这个。”

“你能告诉我他哪里不一样吗?”

“它更大。”

“哦,你觉得家里的太小了,想要一个大一点的。”(共情)

“嗯。大的更厉害,能保护我。而且还能跟小的一起玩。”

或许,这时你就能够明白孩子的真实想法了,或许,他不是想要奥特曼,而是想要更多的陪伴,或只是要你有时间听一听他的奥特曼故事。

这时,你可以试着跟孩子做进一步沟通,甚至阐述你的想法:“我非常理解你想要这个奥特曼的心情,妈妈才知道,奥特曼这么厉害啊,你能跟我讲讲你的奥特曼吗?他有什么本领。”(陪孩子在幻想中释放欲求,转移孩子注意力。)

或是“宝贝,妈妈今天没有带足够的钱出门,这样吧,我们先将他寄存在这里,然后列入咱们下次购物的清单中。”(延迟满足)

再或者是“宝贝很抱歉,因为这个月你已经买了很多玩具,超出预算了,我们只能下个月再买。”(重申规矩)

这个过程中,妈妈用了很多方式去表达她对孩子内心需要的“看见”和“理解”。她看到了孩子“买买买”背后的真正需要。所以,她并未简单地通过说“不”的方式直接拒绝或限制孩子,而是通过引导,让孩子知道:

可能现在不是时候,教会孩子去等待;或许有很多的方法能更好地表达自己或解决这个问题。但无论如何,妈妈都对你的内心需要表示理解和支持。

所有做父母的都需要知道,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遭遇挫折,哪怕他被父母拒绝,但父母的接纳、理解与陪伴、前后一致的态度和立场,会成为孩子的坚实支持。

最关键的是,从根本上讲,越是看起来对某些事物特别执着的小孩,他们内心越可能有焦虑和不安未曾被你们看见。这个焦虑和不安,翻译过来很简单,那就是,你的小小孩正在担心:

我是不被爱的,是不可爱的,可能会被抛弃……

所以,到最后,你可能会发现,当你对孩子的爱和关注是在场的,哪怕你拒绝了孩子,孩子也能更加平和地接受,更容易调整自己的行为。

孩子的哭闹,撒泼打滚,孩子的执着和倔强,索要的并不真的是那个娃娃,那个奥特曼,而是你,以及你的爱和理解。

确认了你是在的、你是爱着他的,孩子在物质上的需要,其实也就显得没那么紧迫了,亲子间的冲突当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育儿经:这件事几乎每家都在发生,却一直被父母误解! 第3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更多关于育儿经:这件事几乎每家都在发生,却一直被父母误解!- 新妈妈育儿经验分享,二胎辣妈帮,宝宝树人早教、母婴专家在线问答,请关注「微信公众号:xinmake521」

广告

母婴用品
好孕妈妈
健康育儿
快乐早教
亲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