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 > 健康育儿 > 不要把“挫折教育”变成“伤害有理”

不要把“挫折教育”变成“伤害有理”

来源:范儿谷    阅读: 1.1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文章来源:8090科学育儿微信公众号-新妈课,原创标题:不要把“挫折教育”变成“伤害有理” 责任编辑:Lee

/p>

正文开始之前,先分享一个悲伤的故事——今年6月9日(高考结束第二天)傍晚,一名高三学生小斯(化名)选择结束了自己年仅18岁的生命。

在遗书中,他说自己“从未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小时候吃饭打嗝要挨打;夹菜姿势不对要挨打;考98分、全校73名,换来的是妈妈的一通奚落;爸爸问自己是否学会英语,无论他怎么回答,都会被刻薄以待;爸爸曾经承诺过的“如果获得一等奖学金就买电脑”,也迟迟没有兑现……

小斯的死在网上引发热议。其中,有些回复显得格外醒目——

不要把“挫折教育”变成“伤害有理”

此外,还有一些网友表示——这些经历他们小时候也大致遭遇过,虽然过程非常痛苦,但无论如何也没有达到轻生的程度。结合现在青少年的高自杀率,啧啧,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禁不起挫折了,真是“玻璃心”!

看到这样的观点,歪歪兔小编深深地感到——“挫折教育”这个概念如今已经被严重误读了!

当“挫折教育”成了“伤害有理”

当“挫折教育”进入公众的视野时,人们还沉浸在对“小皇帝”、“小公主”的无可奈何中,“挫折教育”给家长们提了一个醒——哦!孩子不能太顺着,否则以后他什么事都经不住。

但在后来的几年里,“挫折教育”似乎有些变味了——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非常艰苦的地方生活,甚至故意让孩子离开自己许多年,似乎这种“苦”,就是挫折了;有的家长要求孩子任打任骂不还嘴,甚至连哭都不许,只能默默接受,因为“这样才会有担当有韧性,不会被宠坏”……

然而,父母的“用心良苦”却换来了孩子的憎恨与冷漠——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挫折、感受到了苦难,却唯独感受不到爱。

更不用说,有些家长的“挫折教育”,只是为自己发泄愤怒或逃避责任而找到的一个好借口罢了。

“当我需要一个苹果时,你却扔给我一筐橘子,还逼着我全部吃掉”,或许这场变了味的“挫折教育”只是一次充满了理由与借口的伤害。

不要把“挫折教育”变成“伤害有理” 第2张

什么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应该是“用挫折来教育”,而是“面对挫折的教育”。

儿童的世界和成人大不相同,在成人眼中无忧无虑的童年,对孩子来说,可能充满了挫折——

“我饿了,妈妈没有及时给我喂奶,我好难过!”

“我想快点走过去,可是摔倒了,好疼,我好难过!”

“我的棒棒糖掉在地上,不能吃了,我好难过!”

“我想搭一座大房子,可总是塌,我好难过!”

“要去幼儿园了,一天看不到妈妈了,我好难过!”

“小朋友不和我玩,我好难过!”

“今天下午起床慢了,没有拿到最好玩的小火车,我好难过!”

“老师今天没让我回答问题,我好难过!”

“班里有个小胖子总是拉我的小辫儿,我好难过!

……

成就我们的从来都不是挫折和困境,而是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我们的勇气、心境、处理方法,而这些都需要从父母处获得。如果孩子被无原则地宠溺,他固然不会长大;而如果他从小就被家长以“爱”的名义打骂、折磨、忽视,生活在冷冰冰而充满暴力的环境,他的内心很快就会干涸,进而开始痛恨世界、痛恨家庭、痛恨自己,最终极有可能罹患抑郁症,或形成“反社会人格”。

因此,我们不必刻意为孩子制造“挫折”,而是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挫折,因为这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机。而他成长的方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态度。

不要把“挫折教育”变成“伤害有理” 第3张

别让“沟通”与“信任”缺席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中国的家长却普遍不懂得怎样去“爱”——这或许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情感表达和沟通似乎并不值得提倡,只有付出行动才是正确的,“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

但实际上,当孩子的需求越来越复杂,我们有时并不能马上判断出他究竟需要什么。而因为缺少“沟通”的意识,孩子的许多需求就这样被误读了——

“如果妈妈能抱抱我,我就一定能把大楼盖起来了,可是妈妈却自己去盖起了大楼,还向我炫耀!妈妈什么都行,我什么都不行!我真是太难过了!”

而孩子真正的需求,只有在耐心而细腻的沟通中才能显现出来。

不过,这种耐心而细腻的沟通往往相当耗费时间与精力——你先要抚平他的情绪,让他不那么激动,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有时候甚至需要一点策略地)了解他内心的想法;他的词汇还不太多,不能一下子说明白,甚至有时说得南辕北辙,让你气不打一处来,那就需要耐下性子一样一样地猜,通过他的表情来进行判断;这个过程中还可能需要运用到你的心理学知识,就像美剧里的微表情专家那样;此外,孩子表面上的想法再不正确、再无理取闹,你都要尽量压制住火气,因为你相信,所有不正确、不合规矩的想法,都包含着一个正当的需求,可以用正当的方式来满足……

但是,如果能坚持这样的沟通,我相信你会越来越快地读懂孩子的内心,而孩子也会越来越喜欢把心里话告诉你——因为他可以从你身上获得关注,获得理解,获得爱。

更重要的是,你们将来会养成沟通的习惯,孩子不会“防家长似防贼”,你也不会担心孩子偷偷学坏,因为你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信任。

这样的信任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相信孩子可以自己解决好问题。

如何战胜挫折是一门学问——他首先需要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家长的爱与信心,“因为爸妈认为我行,所以我一定能行”;其次,他需要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至于是从你那里获得,还是自己摸索,则取决于孩子的个性。

然而,即使觉得孩子的方法是错误的,只要不触及法律和道德底线,就请不要武断地替他做决定,替他实施方法。因为这样,再跟孩子说多少遍“我相信你可以”,这种行为也会给孩子造成“你不行,让我来”的心理暗示。

(当然,如果孩子的方法触及法律和道德底线,家长需要通过摆明理由来制止孩子,但简单的“一通暴打”显然是不可以的,这样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不要把“挫折教育”变成“伤害有理” 第4张

父亲,你本应是孩子勇气的来源

最后,说到“挫折教育”,不得不提到“父教”。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父亲——

觉得“爱孩子”就是要无条件“买买买”,不管玩具还是零食、衣服,统统都要顶级配置,谁拦着就跟谁急。

觉得“孩子不打不成材”,一言不合就棍棒相加,越气越打,最后家里鸡飞狗跳,还觉得“老子是为他好”。

觉得“挣钱才是硬道理”,白天埋首工作,晚上玩手机打游戏“放松”,对孩子的情况不闻不问,觉得自己的任务就是每个月往家里带钱。

正是这些“父教缺失”的行为,让孩子一步步错失了发展“抗挫折能力”的时机——有研究显示,父亲相对粗犷的性格和“抓大放小”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逆商培养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然而随着“父教缺失”成为时代病,这项任务被强行塞给了母亲。

于是爸爸做了“甩手掌柜”,而妈妈需要兼顾工作和家庭,非常疲惫,也非常焦虑,她甚至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遇到的挫折,也无法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至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由于教育理念不同,对于培养孩子的“逆商”,他们通常也帮不上忙。

一个好爸爸,应该扮演“探索者”、“指引者”的角色(相对应的,母亲是“守护者”、“抚慰者”)。你可以尽情地带着孩子探索未知的世界、发现好玩的事物,也应该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轻松地告诉孩子“没什么大不了”,然后和他一起去试着解决问题。

这时,你就成了孩子勇气的来源。

或许在如今这个时代,传统的的家庭模式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有些女性比男性还勇敢、果断、坚定。但在家庭中,至少应有一个人扮演这样的角色——如果这个人是父亲,那就请父亲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如果这个人是母亲,那也请父亲在生活上多多分担母亲的工作,做好家庭的情感后盾,让母亲减轻焦虑与纠结,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教育是“慢”的艺术,因为沟通、理解、信任这些必不可少的环节都需要时间。

你愿意为了孩子,停下匆匆的脚步,抚慰他小小的情绪,倾听他小小的想法吗?

你愿意成为他自信的来源,让他觉得“就算失败了也没关系,因为爸妈是爱我的”吗?

你愿意拉着他的小手和他一起勇敢面对这个世界吗?

你愿意在他迷茫的时候,为他指引方向吗?

如果你愿意,我相信,当他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有勇气、有韧性,内心充满阳光的人。

因为在他的成长中,爱从未缺席。

0-6岁为孩子成长的关键期,3-6岁是培养孩子强大内心的敏感期,孩子即将踏上人生中的第一个小社会,逆境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而这些外在的情况变化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适,尤其是正从自我中心思维向客观性思维发展的幼儿阶段。

面对冷落与欺负、误解与拒绝、错误与批评、怯场与失败、攀比与分歧……如何强大自己的内心呢?推荐歪歪兔逆商教育系列图画书(全10册)来帮您。

《不要把“挫折教育”变成“伤害有理”》系歪歪兔幼儿早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原创光荣,抄袭可耻。在转载时请保持全文完整,并注明原作者——歪歪兔情智乐园。对于构成盗用、剽窃及其他侵犯我方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我方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更多关于不要把“挫折教育”变成“伤害有理”- 新妈妈育儿经验分享,二胎辣妈帮,宝宝树人早教、母婴专家在线问答,请关注「微信公众号:xinmake521」

广告

母婴用品
好孕妈妈
健康育儿
快乐早教
亲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