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 > 健康育儿 > 不要把对孩子的爱,变成“碍”

不要把对孩子的爱,变成“碍”

来源:范儿谷    阅读: 1.5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文章来源:8090科学育儿微信公众号-新妈课,原创标题:不要把对孩子的爱,变成“碍” 责任编辑:Lee

不要把对孩子的爱,变成“碍”

小梅子姐姐:我们心甘情愿的为孩子真心付出,我们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可是孩子却越发的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理解爸妈的付出与辛苦。为什么我们对孩子的爱,无意中却变成了对孩子成长教育上的阻碍?为什么我们对孩子的爱,却最终让孩子变得叛逆?我们有时候真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并揭露其中的缘由。

不要把对孩子的爱,变成“碍” 第2张

孩子是家人的心肝宝贝,是父母的一切希望。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孩子想要什么都可以轻易满足,只要孩子高兴开心就好,看着孩子每天开心的身影,我们比什么都高兴。

我非常羡慕现在的孩子,能有很多的玩具,记得我小时候一些玩具坏了,想拆开看看,家人都不舍得让我拆,也舍不得扔掉,放在那里当个摆件,或当个其他的玩具。记得小时候,爸妈带我去游乐场玩,看到那种带音乐可以载人的玩具电动汽车,爸妈让我玩一次,我能高兴半天,走的时候还总是恋恋不舍。

再看现在的孩子,可以载人的玩具电动汽车已经见怪不怪了,很多孩子家里都有,都已经扔在家里的角落里落满了灰尘,甚至还有很多玩具我们小时候都没有见过,想想就非常幸福,非常美好!

其实对孩子的疼爱,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无论是玩,还是在吃穿方面,孩子都让家人照顾的无微不至,甚至孩子稍微大些了,也有了自己的小金库,可以拿去坐摇摆机、买零食等。对孩子好这个当然没有错,因为我们爱我们的孩子。可是,有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爱,却让孩子走向了叛逆,阻碍了孩子的成长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做过一个很有名的实验,称为:“阿伦森效应”,科学家找来很多的志愿者,把这些志愿者分成四个组,然后科学家用四种不同的话术分别对这四组的志愿者进行长时间的评价和调查:

1、对A组的志愿者始终进行表扬、夸赞;2、对B组的志愿者始终进行批评和否定;3、对C组的志愿者是先进行表扬、夸赞,最后慢慢再进行批评和否定;4、对D组的志愿者进行先批评、否定,最后慢慢变成表扬和夸赞。

我们一起思考一下,以上这四种评价方式,你最喜欢哪种呢?哪一种最容易让人接受呢?

其实,如果一个人一直受到表扬和夸赞,慢慢你会发现,表扬和夸赞就会变得不稀罕了,而且你还会让自己变得更难接受不好的语言。D组的方式,先批评后表扬,反而恰恰更让人觉得舒服,更让人容易接受。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志愿者也都是更喜欢最后一种评价方式,一开始没有获得好的评价,随后慢慢的开始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赞,心里会变得越来越开心,这是最让人喜欢的方式。

最不喜欢的其实是C组的,先对我们进行肯定夸赞,慢慢的开始否定和批评我们,这其实是最让人觉得讨厌和不开心的方式,还不如一直批评我们舒服。最终心理学家得出一个结论:人们喜欢对自己的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用打牌输钱的例子来展示人们的这种心理,让大家可以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这样的心理变化:

第一种形式是:和朋友打牌刚上来就输掉了1000元钱,后来慢慢的手气越来越好,赢回来800元,最后结束时只输了200元钱,这时你会感觉到还好,今天才只输了200元。

第二种形式是:和朋友打牌上来就赢了1000元钱,可是后来手气越来越差,最后赢的1000元钱全部输进去了,最后还倒赔了200元钱,这时你会觉得自己非常倒霉,非常沮丧不开心。

其实这个例子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可是经过不同,给我们带来的心理变化也是截然不一样的。

不要把对孩子的爱,变成“碍” 第3张

说到这里,我记得曾经听一个老师讲课,他讲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心理学的故事—《好心人和乞丐》,我觉得这个故事非常好。这个故事中的人和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还可以为我们展示出一些家长因为对孩子的溺爱,造成孩子叛逆的心理过程。

有一个好心人,他家的小区门口有一个乞丐,这个好心人每天下班路过乞丐的时候都会给这个乞丐5元钱,这个乞丐一直觉得这个好心人非常善良,可是有一天开始,这个好心人每天给这个乞丐的钱从5元钱变成了2元钱,这个乞丐心里就有些不开心了,再后来又变成了5毛钱,这个时候乞丐生气了,问这个好心人说:“你为什么以前给我5元钱,后来变成2元,到现在就只给我5毛钱了?”,这个好心人解释道:“最开始我是一个人生活的,所以经济比较宽裕,后来我有了老婆,生活要拮据一些,就给你2元钱,再后来我有了孩子,经济压力大了,所以我就只能给你5毛钱了。”,这个乞丐生气的说:“你凭什么拿给我的钱,去给你的老婆和孩子!”。

这个故事大家听着觉得会很好笑,可能觉得这个乞丐太没有良心了,可是我们细想一下,其实这个乞丐是因为这个好心人变的没有良心的,如果好心人一开始给乞丐5毛,后来变成5元,把这个过程反过来,那么这个乞丐一定会觉得这个好心人越来越好,最后都可能拿好心人当菩萨一样看待。这个道理就是人们喜欢对自己的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同样的钱,给的顺序不一样,产生的心理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很多家长在教育上往往都是在扮演这个好心人,而孩子恰恰就是这个乞丐,家长的关心过多或过于溺爱孩子,极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走向叛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下方这个曲线图。

不要把对孩子的爱,变成“碍” 第4张

根据这个曲线图,我们可以更容易看出,当一个孩子被家人溺爱的时候,他的需求曲线和正常孩子的曲线,是不同的,溺爱的孩子的需求要比正常孩子高出很多。

比如,你平时每天给孩子10元钱的零花钱,哪天你给孩子11元,孩子一定会非常高兴。如果你每天给孩子100元,哪天你只给孩子90元,孩子就会觉得很不高兴很不开心,你可能会给孩子说“你已经很幸福了,你看隔壁的谁谁谁,每天才10元零花钱”,在阿伦森效应下,你的孩子可真不会去管其他人有多少钱,他只知道自己今天比以前少了10元钱。其实孩子的这些心理现象都是家长一手造成的,怪不得孩子,要怪也只能怪家长自己了。

这个零花钱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因为家长每天都给孩子买零食,今天因为肚子不舒服了,或者家长觉得吃多了不好,不给买了,孩子就会出现异常情绪反应,所以我们经常就会听到家长批评孩子说:“你看人家谁谁谁都不怎么怎么样、你看人家谁谁谁都不整天哭闹着要东西!”,这样的场景我相信作为家长的你,一定很耳熟吧!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个不懂得教育的家长。

我们在这里借用一位老师的话,来为大家展示造成孩子叛逆心理原因其中的一种常见形式: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导致孩子拥有的越来越多,孩子随着得到的越来越对,对家长的要求也会不断增加,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而孩子如果得不到满足的话,孩子就会产生反抗,家长这时就会埋怨孩子,感觉自己为孩子付出那么多孩子还不满足、还任性不听话,家长和孩子的心理产生相互矛盾的现象,矛盾的结果就是最终导致孩子走向叛逆。

不要把对孩子的爱,变成“碍” 第5张

其实,我们在为孩子不断付出的时候,这些付出都融合着自己对孩子的爱,而正因为如此,我们很乐意让孩子拥有一切,这却导致了孩子的不知足、不感恩,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我们的对孩子的爱,却变成了对孩子的“碍”,阻碍了孩子的成长脚步。

作者|小梅子姐姐(微信号:zhiboshu_Education):专业早期教育老师,用多年教育经验,大量真实教育案例,帮助家长们建立教育意识、分析解决教育过程中孩子出现的行为及心理问题。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小梅子姐姐!

更多关于不要把对孩子的爱,变成“碍”- 新妈妈育儿经验分享,二胎辣妈帮,宝宝树人早教、母婴专家在线问答,请关注「微信公众号:xinmake521」

广告

母婴用品
好孕妈妈
健康育儿
快乐早教
亲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