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 > 健康育儿 > 专家访谈:这些“标签”不能给孩子贴!示例

专家访谈:这些“标签”不能给孩子贴!示例

来源:范儿谷    阅读: 2.1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文章来源:8090科学育儿微信公众号-新妈课,原创标题:「妈妈帮」专家访谈:这些“标签”不能给孩子贴! 责任编辑:Lee

专家访谈:这些“标签”不能给孩子贴!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关键的时间和点,爸爸妈妈的处理一定要恰到好处,不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是长远的,甚至会对孩子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有所影响。爸爸妈妈毕竟不是心理学行家,所以可能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并不会太多的顾及到对孩子的伤害,很容易轻易给孩子的一些言行扣帽子,这样做肯定是不妥的,今天,搜狐母婴邀请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临床心理科首席专家洪宝瑟,来跟爸爸妈妈们分享,哪些“标签”不能轻易给孩子贴?

专家访谈:这些“标签”不能给孩子贴! 第2张

嘉宾:洪宝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临床心理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小儿内科,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内科硕士生导师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电视台特约嘉宾、医学心理学顾问,医学心理学顾问,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名师工作室特聘儿童心理专家。

「标签一:任性」

1.到底什么叫任性?如何区别孩子的个性和任性?

有时候,成人对于自己和孩子无法达成一致,并且孩子始终是无法同意成人要求时,家长往往来一句“你真任性”草草结尾。其实孩子“任性”有时候是为了达成自己的无理要求,这个我们可以说是任性,但有时候,是没法理解规矩的灵活性,或者无法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等等,因此,这需要我们成人多一点耐心和思考,分析孩子“任性”背后的心理动机,区别对待,往往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沟通效果。

有的时候孩子任性哭闹就是为了达成自己的无理要求。比如无休止地看动画片,或者想要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经验告诉他,自己不能实现的想法,都可以借助父母的力量实现它,所以要把父母的力量拉过来。这就像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父母就是他的杠杆。如果这个杠杆不行动怎么办?孩子的办法就是哭,等到被哭烦了杠杆就会干活了。而有一些呢,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比如阶段性的逆反、对概念的理解没有弹性等等。

2.父母的哪些言行,会造成孩子任性?

比如,出尔反尔,即成人自己说过的话,答应过孩子的事儿,自己做不到;又或者对孩子过分关注,怕磕碰等伤害而不去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探索和尝试,孩子可能会表现为情绪非常激烈,久而久之,可能会非常任性。但是说到底,孩子的任性其实都是家长造成的,是孩子在他每一个成长期,生命呈现出来的动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和引导,家长要么是一味放任,要么是过于压制,这些都容易导致孩子长大后的任性。

3.孩子任性,家长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任性的表现,一方面家长要进行反思,孩子有哪些方面的诉求,尤其是正当诉求被压抑了,我们自己有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的;另一方面在孩子任性的时候有两个方法:第一,不要理睬他;第二,千万别生气。

我们都知道程咬金有“三板斧”,其实孩子也有“三板斧”:第一是哭,第二躺地下打滚,第三就是抱着你大腿让你什么也干不成。经验告诉他,这三招是非常管用的。第一招哭,父母会心疼他。第二招躺地下打滚,父母怕他着凉了,怕衣服弄脏了;要是在大街上打滚,父母又怕丢人。第三招抱大腿,这样父母什么事情都干不了,自然着急,想赶紧摆脱窘况。总的来说,孩子就是要牢牢抓住父母的注意力,利用父母的同情、关心甚至是烦躁情绪,达到自己的目的。

养育孩子就得了解他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第一,我们不要心疼他,他哭到疲倦了自然就不哭了。如果你不陪着他,不心疼他,他会觉得这招不灵,他就该换招了。第二,我们千万不能生气。你得表示很淡漠,他哭他的,你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让他觉得这招不管用。当然,你可以偷偷关注他,但不要让他发现。任何表演都是需要观众的,如果观众不感兴趣,演员就没有情绪了,不一会儿他自己就会收场了。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这种处理方法是在孩子提出无理要求不被满足后继续哭闹的情况下采取的。但凡可以好好沟通的,都可以通过对话来解决。

「标签二:胆小鬼」

1.胆小的孩子有哪些特征?

孩子胆小,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时候胆小,比如过桥,看见虫子,看见鸟都害怕。第二种情况是孩子接触社会,参加社会生活的时候胆小。比如不敢出门,不敢见陌生人,都属于这一类。还有一种情况,孩子缺乏成功的体验,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针对孩子这三种不同情况的胆小,我们要区别对待。

如果孩子是因为接触大自然少而胆小,我们就要多带他接触自然。过去的小孩十来岁都上树摘枣,而现在的孩子连自家枣树结的枣成熟了都不敢上树摘。城里的孩子怕是连枣树都没见过了。

家长比较担心的胆小更多是指孩子接触社会时候的胆小。这其中的根本原因还是家长代劳过多,保护太好。解决办法就是多带孩子参与社会生活,多放手,多制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小孩子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至于孩子因为低估自己的能力而胆小的情况,我们就多带孩子体验成功,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中增强自信心。

2.家里有个胆小的孩子,爸爸妈妈该怎么办?

社交中胆小的孩子,需要多接触社会。我们也可以多利用外部力量,从小让孩子深入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多积攒愉快的经验。比如上公园,你可以让孩子去买票,如果他不买,公园的守门人就不会让进去,这时他就跟社会产生关系了。当4岁的孩子去公园的售票处买票,售票员一定会笑脸相迎的,孩子肯定也会以笑脸回应,他会觉得这个社会是非常亲和的,他就爱接触社会了。

自信心不足?让孩子多体验成功。不管是怕黑怕动物,还是怕出门,怕见陌生人,都是因为孩子跟外界接触太少。为什么到了游泳池孩子怕水,因为下雨的时候他都没有蹚过水,他能不怕游泳池吗?天才也不行。他对世界体验得太少,这是孩子胆小的一个外部原因,内部的原因是他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因为他的能力本身也处于成长阶段,并不是特别强大。所以上面说的孩子第三种情况的胆小就是,能力差没自信。你觉得在他这个年龄他能完成的事情,他完不成,他没有那个能力,即便他有能力但是他没有自信。

“我不行”——给孩子有力的心理支持。有的孩子,你让他干什么,他都会说“干不了,我不行”。孩子这种行为的出现其实是家长长期影响的结果——在家长的眼里,孩子就是小豆豆,他们想象孩子的能力特别弱,并将这个想象变成了现实。其实孩子的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一个两岁的孩子能够搬动一个成人坐的椅子,椅子背已经超过他的身高了;大人要搬一个比自己身高还高的椅子,一个人可能就搬不动。一个成年人想拿起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手掌的长度必须大于杯子周长的一半,而小孩却能拿起周长大于自己手掌两倍的水杯。小孩大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底如何,都得通过实践来了解自己的潜能,了解自己能力的边界。如果孩子干了一件平时没干过的事,家长满眼的担忧,认为“这事可不得了了”,那孩子肯定觉得这事不能干;如果家长在孩子行动的时候给予的是满满的信任和鼓励,孩子也会相信自己能完成。

「标签三:多动症」

1.什么是多动症?如何区别多动症和淘气?

孩子好动不等于多动症。多动症是有这样几个特点的:一是动作多且乱,二是所有活动都不在一个主旋律上,不在一个思维系统上。比如一个小孩进了屋子,他翻来翻去,抽屉都拉开了,里面的东西也都翻出来了,一会儿又把簸箕也拿起来了……他在不断地换他的活动内容。如果把他一个小时的活动归纳起来,他都干了什么,你找不出关键词来,找不出主题来。还是这个孩子,他说玩积木,但积木刚散开,他就跑去玩水去了;如果让他用小勺搅水玩,可能水盆刚准备好,他拿着书要讲故事了……他的所有活动不在一个主题上,也找不出他的思维逻辑性。这就是多动症。

反过来说,动作多,动作乱,但是只要其中有主题、有逻辑,那就不是多动症。比如一个二三年级的孩子把家里翻得乱七八糟,箱子开了,柜子也开了,东西都摊在床上,他在那里闹腾,这是不是多动症?你不要着急下定论,先问问他干的是什么活动。孩子的回答是明天他们要开联欢会,他要找出妈妈的裙子给班上女生穿。虽然他的动作也多且乱,但他所有的活动是有一个主题、一个目标的,那就不是多动症。

2.造成孩子多动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孩子多动的原因是注意力不集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家长不太注意这件事,导致孩子会很忙。比如他在涂鸦,等他坐不住了,赶紧给他一块苹果,或者给他喝口水,或者给点别的零食……结果就导致他注意力集中程度不高。对于小孩,如果你不故意塞给他吃的,他是不会主动吃的,因为吃饭也得专注。久而久之,孩子的专注被打断以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注意力,于是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的。

3.多动症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办?

多动症是通俗的说法,在医学上,它有专门名称,叫脑微小病变综合征。听这名字就知道,多动症的孩子会表现为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有多动症的孩子很难认真上课,别人都安安静静地听课,他却在座位上扭来扭去;他也很难专注地写作业,窗前飞来一只鸟,妈妈打碎了一个碗,他都听得真真切切……

判断孩子是不是多动症的核心是动作是不是多而乱,有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如果孩子行为动作多并且也没有主题,没有办法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一会儿注意力就跑到另外的事情上了,那他有可能是多动症。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带孩子去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了。

「标签四:你说谎」

1.孩子为什么会说谎?

三四岁孩子说谎常常是因为混淆了想象世界和真实世界。三四岁孩子的世界就是一个想象的世界,如果他说谎说得都是无稽之谈了,那就不是说谎,而是因为他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他自己分辨不出哪个是现实,哪个是想象了,界限不清就容易把想象的东西当成现实,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更容易有这种情况。如果孩子是这种情况的说谎,那么我们顺着他想象的思路说就可以了。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比如家长不许他吃巧克力,他偷吃了一块,家长问巧克力怎么少了,他说他没吃。这种说谎也是人之初自我保护的本能。三四岁的小孩子还没有建立道德观,所以他说“不是我”,其实是不想被批评,他只知道承认了会受惩罚,所以本能地躲开结果,逃避惩罚。

2.当父母第一次发现孩子说谎,如何处理比较妥当?

三四岁的孩子重点在于管理,如果他说的这个谎很严重,那就不要给他说谎的机会;如果他说的这个谎是无足轻重的,我们也就没必要去甄别真相到底如何了。而且就算惩罚我们也达不到让孩子不再说谎的效果,因为小孩子觉得现实有的就是有——巧克力确实好吃,惩罚和吃巧克力是两个时间段,他根本不能将这两个结合在一起权衡利弊——明天巧克力放这儿,他还要拿来吃。都说“小孩子记吃不记打”,其实也是因为他们心思单纯。

如果你发现巧克力少了,你问孩子“是不是你”,孩子回答“是我”,你怎么办?因为孩子很诚实而鼓励他吗?但是他根本分辨不出来这鼓励是认可他吃巧克力还是认可他的诚实。如果你认可他的诚实,那他明天还吃巧克力,吃完他还诚实地承认。如果你因为这个打孩子,那就等于孩子诚实了还挨打。所以怎么办都不好。孩子没办法理解道德错误和行为错误的区别,我们用成年人的办法来处理,怎么处理都是错的。

所以,对于小孩子的谎言,比如孩子偷拿巧克力这件事,最好你当时抓住当时就制止,或者家里干脆就没有巧克力(既然孩子不能吃,那就别让他看见了)。不要纠结于他说谎还是诚实,重点在于管理,不给他犯错的机会,既然他没法分清楚的话。

3.如何引导孩子跟爸爸妈妈无障碍无戒备的沟通?

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多谈感受,少讲道理,尤其是大道理。咱们从小到大过来的,想想有时候家长对着自己说道理的时候,咱们自己会非常愿意接受吗?还是心生抵触?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多跟孩子沟通这件事情发生后的感受,你感受不好,孩子是可以感受得到的。这就是共情的作用。他感受不好了,下次自然也不会做了。有一句话叫,不要说100%正确的废话,这点同样适用于亲子沟通。

搜狐母婴温馨提醒:别看孩子小,爸爸妈妈说了什么,孩子们心里其实是很在意的,多沟通不代表什么都可以说出口,父母对孩子下任何定义,都会给孩子心理暗示,孩子也容易向这个方向发展,所以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也是要讲方法技巧。

想了解更多育儿知识,破解你的养育困惑,欢迎阅读《超越抚养:没有天生难管的小孩》

专家访谈:这些“标签”不能给孩子贴! 第3张

合作机构:鹭江出版社


更多关于「妈妈帮」专家访谈:这些“标签”不能给孩子贴!- 新妈妈育儿经验分享,二胎辣妈帮,宝宝树人早教、母婴专家在线问答,请关注「微信公众号:xinmake521」

广告

母婴用品
好孕妈妈
健康育儿
快乐早教
亲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