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 > 健康育儿 > 育儿知:专家会客厅NO19.如何让孩子春节更有“仪式感”?

育儿知:专家会客厅NO19.如何让孩子春节更有“仪式感”?

来源:范儿谷    阅读: 5.8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文章来源:8090科学育儿微信公众号-新妈课,原创标题:育儿知:专家会客厅NO19.如何让孩子春节更有“仪式感”? 责任编辑:Lee

育儿知:专家会客厅NO19.如何让孩子春节更有“仪式感”?

/p>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过年,有种莫名的仪式感。放鞭炮、贴春联、逛庙会、穿新衣服、压岁钱等等,都是过年里的重要仪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说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了。更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孩子对于“年”的认识,也越来越模糊了。那么,如何才能找回遗失的“年味”呢?今天搜狐母婴特别邀请到绘本作者、中国古典文学博士王亚鸽老师,与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让春节过得更有仪式感?快来学习一下吧!

王亚鸽,绘本《打灯笼》的作者。中国古典文学博士。性嗜诗书,偶弄琴瑟。长于乡下,寄迹都市。教书为生,云游方内。年近不惑,只身漂泊。乡关何处,道远日暮。对酒当歌,聊以忘忧。

搜狐母婴:亚鸽你好,首先很高兴您能接受搜狐母婴的采访。随着时代变迁,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而年味却越来越淡了。作为80后,您能否回忆一下,您小时候家里过年都会有哪些仪式,而这些仪式给您带来的感觉是怎样的?

王亚鸽:我写《打灯笼》这个绘本故事,也是出于我的乡愁吧。也正是小时候过年的那些仪式,让我觉得过年真有意思。现在回家,发现村里有了路灯,街道更亮了,但路却更冷清了,因为不到孩子的身影,孩子可能都在看家里电视。所以,当时就特别怀念我们那个时代,想把我们小时候是如何过年的,写成一个故事。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那时候家里挺困难的。记得当时有一句话说“过年是穷人的宗教”,我确实也感觉到了。虽然,童年很快乐,但也从小就能体会到人生非常艰辛的一面,比如像也要做很多家务,带弟弟妹妹,也能看到爸妈是那么辛苦,也能看到人世间的百态。所以,心里有快乐的一面,也有很沉重的一面。在那个年代,过年的仪式感的确很强,时间也很长。从喝腊八粥就开始,年就近了,然后日子就都开始往那里走。

在过“小年”的时候,我们那有个说法叫“扫灰”,这对我的触动还是蛮大的。“扫灰”当天,我们要把家里所有东西都搬到院子里去,坛坛罐罐子啊,碗啊、各种木匣子啊等等。反正房间里的所有东西都要搬出去,因为要把房间里的那些灰都扫掉,再重新刷上泥。然后,小时候的卧室的墙上都糊满了报纸,这个报纸也要都撕掉,糊上新了。 看到院子里散落的物品,感受到这些东西陪着我们生活,“扫灰”这个仪式就会变得很庄重。

然后,接下来有好多仪式,比如说进城,到县城要进好几趟,那个时候路上都会遇到很多人,大家都是感觉忙忙碌碌的,带着兴奋。今天去买这个,明天去买那个,好像总有买不完的东西,即使有一些人家里可能也已经种了菜,但还是要到县城去再买,就是那种仪式感。还有就是专门有一天要去请门神,就是买我们门上贴的门神、对联啊,墙上贴的那种出门见喜这种,也要专门有一天去请,然后到县城去就看到有人在那里写那些字,大家都围在旁边,觉得人世间好温暖,那种感觉。

到了除夕那一天,就是要祭家里的各个神,从土地神、灶王爷、盖有财神、仓神,仓神就是在粮仓、谷仓旁边的。我觉得“祭神”是我们中国人表达对天地的一种朴素的敬意。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参与到这些仪式当中。还有,除夕晚上父母会给你压岁钱,还会把新衣服叠好放枕头边,大年初早上一起来听到放鞭炮等等,这些都让我感觉很好。

搜狐母婴:现在的父母普遍比较忙,过年的仪式也被慢慢淡化。比如:像很多家长都是匆匆忙忙把年就过去了,而等他们长大以后,孩子关于年的童年记忆也几乎都是空白的。在物质可以得到满足的当下,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孩子什么都不缺,就没有必要准备一些仪式了。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王亚鸽:我觉得幸福感确实是因为稀缺带来的。当你缺少那个东西的时候,给你一个你就会觉得很幸福。当你什么都不缺的时候,就会没有那样的幸福感了。确实也是因为现在父母都很忙,可能过年放的假也很短。所以,也是匆匆忙忙的,像你说的这个感觉,孩子对过年的记忆很有可能真的就是空白的。

那天,我在书店问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也感觉到了,当时我问他们过年都喜欢玩儿什么,有的孩子根本答不上来,因为孩子突然想不起来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有个北京的孩子说去庙会,虽然我也听北京的朋友说那个庙会其实什么也没有,哪怕去一下庙会凑一下热闹对孩子来说印象也很深,所以我想,这个很深的印象可能也是仪式感带来的。

可能仪式不只是一个形式,我感觉仪式是一种敬意。就像我们古代,很多仪式都是来自于儒家的礼仪,但这个礼仪的本身也是表达了一种敬意,比如说我们在什么时候要敬一个什么样的礼,鞠躬啊,或者是拜三项等等,而这些仪式会给人带来了一种做人的尊严感。

搜狐母婴: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叫做“生活的仪式感”,而我们今天的主题也是谈仪式感。那么,在您看来“春节的仪式感”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

王亚鸽:记得在写《打灯笼》的导读时,有这样一个感觉,平时的生活就好像河滩上的芦苇,觉得很荒凉,过年呢就好像一束盛开莲花。无论多么艰难,我们都应内心充满爱,要对生活抱有希望。

所以,我觉得春节的仪式感,是让孩子去经历与平时不一样事,然后从这些事里去感受生活的庄重。如果家长自己都觉得这个没有什么,那个也不重要,就不会带给孩子那样的感觉。只有看到家长在认真的做这些事的时候,孩子才会觉得特别神秘,从而也会产生一种敬意。

搜狐母婴:其实不仅是春节,我国很多传统节日的仪式都在慢慢的消失。在电子产品发达的现代社会,家长该如何陪孩子过一个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传统的春节?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节日里渗透的更好?比如像现在炮竹基本不怎么放了、春联也不怎么贴了。

王亚鸽:记得在《打灯笼》中有一幕是碰灯笼,就是元宵节那天晚上我们要把灯笼全部碰掉烧掉。而在城市里,点燃灯笼会有一些安全隐患,所以确实很多传统的方式,我们没法去做了。但有些仪式或许可以保留吧,比如说敬祖先、敬神灵等这些。虽然可能我们感觉不到天地都在这样一个家里,但就像孔子的一句话说“敬神如神在”,“如神在”不是说神一定在那,但你祭拜的时候,就像神真的在那儿,其实也是表达一种敬意。只有对大自然有敬意,人才能变的谦卑,也才会跟其他人相处的更好。

另外,家长也可以给孩子讲讲我国传统文化的小故事,做一下那样的活动,比如像做做剪纸、写写春联,读一下关于春节的古诗词等等。那天在书店,有一个孩子说招弟晚上睡不着,是因为除夕要守夜。我就顺便问他,你知道为什么除夕晚上要守夜吗?他说不知道。我就给他讲了关于“年”这个怪兽的故事,孩子们听的很入迷。像这些民间传说,孩子们也都会喜欢的。

搜狐母婴:《打灯笼》是您的第一部绘本作品吗?您创作的初衷是什么呢?您想通过这部绘本传递给孩子和家长一种什么样的理念呢?

王亚鸽:对,这是我的第一部作品。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大家无意间聊到现在没有年味了,就说到我们小时候打灯笼的事儿,他觉得很有趣,建议我写成故事。当时很有感觉,我后来第二天就写出来了。那时候也蛮喜欢绘本的,自己也会读好多。绘本就是那样吧,你读的时候觉得挺简单的,好像有种蠢蠢欲动。我也想写这样的故事,但写起来才知道里面有好多学问的,不是那么简单,但当时就是因为这样一个机缘就开始写。

中间也有过想放弃,觉得再回老家过春节,一切都消失了,连故乡也不存在了,如果是一个纯粹的个人怀旧绘本也没什么意义。但后来又慢慢发现这个声音变的清晰了,正是因为故乡消失了,我们才应该记住我们曾经是怎么过春节的,怎么来表达对生活的纪念,也正是现在缺少的。另一方面,是我自己的内心说想传递一个什么东西。

最近好多人把它单纯的读成一个民俗绘本,我不是很认可。单纯的民俗是没有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是民俗背后的东西。在这个故事里,为什么盼灯笼,是因为希望把过年的美好感觉一直延续下去,也是表达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留恋,最后到我们不得不去告别这样的一个主题。快乐中有忧伤,因为快乐毕竟会失去,就像花开了必定会落。它有一个蛮朴实的、深刻的体验,就是世间的无常带来的美好和忧伤在里面。

我觉得它和现代的孩子,是有密切联系的,不是说只让孩子经历一下我的童年。首先,孩子如果能读出来,就也会带给他一种文学上的美感。其次,我觉得现在孩子可能没有“打灯笼”的经历,但他肯定有类似的经历。比如,他盼望着某一天爸妈带着他去哪玩,但是那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孩子会有不舍,然后爸妈可能说下次。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期待,然后经历,然后告别,然后再期待的过程中,我们慢慢的就长大了。就像有的孩子在绘本的结尾处,读出来了,他说年就这样的过完了,招弟姐姐长大了。谈到传递什么理念,我也并想太多,只是想给孩子们传递一种生命体验吧。

搜狐母婴:创作《打灯笼》的经历有没有让你对“年味”有更深的理解?如果想找回年味,家长们在怎么做?

王亚鸽:嗯,有。其实之前真的快把年味给忘了,因为我17岁从上大学开始就离开了老家,基本上没怎么再回去过,真有那种故乡已在彼岸的感觉了。在改这个故事的时候,确实触动很深。就感觉有很多回忆,虽然很遥远,确在我心里都复活了。“年味”在我小时候的认识里,只是一种蒙蒙胧胧的去接受去经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然而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感觉好像是一丝沉思,也是一次关照,关照了那个时候我的感受为什么是这样。

我觉得,仪式感就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敬意。大家对生活的非常朴素的一种爱,做那些吃的啊,做那些新衣服啊,当然打灯笼啊等。“年味”可能会以新的形式呈现,但是灯笼始感觉始终是神秘的,好像传统节日都会挂灯笼。一方面灯笼更有中国味,另外,它也是一种喜庆的标签。

我也想把“年味”找回来。每到春节,都期盼的家人团聚。过年时,全家人坐在一起守夜。大家除夕围在一起,我记得我们以前就是很少看电视的时候,除夕晚上一般都是围在抗上吃着瓜子、花生,然后包饺子,我们是那年初一包饺子,一家人围在抗上聊天,会聊很多,过去一年啊,收成啊,那时候小啊,现在回去,就会说你们现在在外面的生活啊什么的,觉得很温暖。在如今,春运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春节的仪式了。

结语:“仪式感”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敬意。对于孩子的童年来说,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一起逛庙会,剪窗花,贴窗帘等等,只要你用心带着孩子去做了,都会在TA幼小的心理埋下幸福的种子,这颗种子也会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更多关于育儿知:专家会客厅NO19.如何让孩子春节更有“仪式感”?- 新妈妈育儿经验分享,二胎辣妈帮,宝宝树人早教、母婴专家在线问答,请关注「微信公众号:xinmake521」

广告

母婴用品
好孕妈妈
健康育儿
快乐早教
亲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