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质生活 > 其他 > 传统车企巨头们为何选择与“敌人”合作

传统车企巨头们为何选择与“敌人”合作

来源:范儿谷    阅读: 1.7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p>

丰田和大众在同一天宣布,投资打车应用。不同的是,丰田投资的是Uber,而大众则投Gett。前者已经是汽车共享圈里的全球最有价值企业,尽管还没有上市,但其估值已经达到600亿美元以上;而大众对后者的投资3亿美元,占据了Gett融资的大部分。其主要市场集中在欧洲,准确地说,在伦敦和莫斯科,不过他们打算开拓纽约。

如果存在打车应用投资大赛的话,大部分车企都已经报名参赛,无论他们投资既有企业,还是打算自己孵化。这是自从互联网生态加速渗透传统汽车制造业以来,后者做出了最强有力的反击。

出击还是防御?

互联网企业中最有钱的,诸如谷歌、亚马逊、苹果等,已经在汽车共享生态上布局。而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则倾向于用资金“买路”——投资共享经济的初创企业。他们集中于出行方案公司,其中有些经过多轮融资(超过106亿美元),体型庞大得已经不大像初创企业了,比如Uber。

跨国车企之中,按照对待共享经济的态度,似乎也可以分为“积极拥抱派”和保守派。值得注意的是,丰田正从后者的阵营中脱离,变成前者。转变标志并非是这次以不详金额投资Uber,而是去年宣布成立的TRI研究院。至少从那时起,丰田就打算转变生存方式,为即将到来的生态环境巨变做准备。

而危机中尚未恢复的大众,对互联网经济一直秉持了标准的德国人的做法:只在意其实用功能。如果没有,那么就不感兴趣。现在大众宣布投资3亿美元,这对于面临天价索赔、风雨飘摇的大众而言,不是容易的决定。

这和早几年就宣布变身“出行方案公司”的福特有很大区别,通用看上去是被硅谷的创新气氛所裹挟,尽管投资了Lyft,但对于自身向一家科技公司转变,通用似乎充满疑虑。玛丽·博拉仍在尽力说服董事会采取积极的步骤,但进展远远没有福特大。

通用投资的打车应用Lyft

现在,所有的跨国一线车企,都找到了在共享出行方面的合作伙伴,或者找到了可以施加影响的方式。和单纯排斥互联网企业介入汽车产业链的做法相比,形成反差。

车企们刚刚完成一项阻击:阻止谷歌和苹果介入车载娱乐系统。几乎所有厂商都用供应商提供的车载娱乐系统——通常都由Linux编写。苹果和谷歌没有能力取代,就研发了中间手机映射集成CarPlay和安卓。虽有众多厂商宣布支持苹果系统,但后者什么都没改变——手机变成了车机的附属而非相反。

为什么要与削弱自身的企业合作?

所有向共享出行公司注入资金或者其他资源的车企,都面临一个相同的问题:为什么要与“敌人”合作?如果共享出行成为普遍的消费形态,汽车销量可能会仅仅剩下1/10,那么大多数车企将会面临灭顶之灾。因此,尽管大多数共享出行企业还很弱小,但看上去它们似乎为消灭车企(或者车企的生存方式)而生的。

但车企未必认同这种推断。

汽车共享导致汽车销量下降

汽车共享是不是必然导致主机厂完蛋?有人指出,参与共享的车辆单车行驶里程(参配、图片、询价)会高于单独使用,从而加快汽车折旧;另一方面,参与共享的私家车主收入上升,会考虑选择消费升级,提高换车频率。那么车厂的生意并未受到动摇。

汽车共享将导致汽车销量下滑,这是毫无疑问的。交通出行的刚需将有彻底的替代方案。不过,共享出行发达的美国东部和西部的大城市,汽车销量没有一点减少。销量似乎和经济景气周期更密切相关,而非跟Uber的日益强大相关。

是否因为Uber还没强大到改变普遍出行习惯的地步呢?

不管怎样,丰田和大众都意识到一个问题:与共享经济企业合作,即便不能有利于汽车销售,也使车企有机会,选择一个不那么坏的未来。

丰田投资的打车应用Uber

如果未来像程维(滴滴CEO)演讲中提到的那样:再过10年,买一辆车,就像如今买一匹马一样奇怪。那么对车企来说,可是相当不妙。大部分代步刚需都被“统和”成少数消费,不管这些消费来自于个人,还是从事大规模租赁业务的公司,车企单纯依靠销量和售后服务过日子的模式,都无法持续下去了。

这样一来,就更有必要拥抱可能产生大笔订单的未来客户了——共享车企即便无意购置重资产,至少也是产生重资产的平台。

长期以来,车企无须直接接触客户,通过零售商则可,而零售商又是提线木偶(现在这种状况已经遭到挑战)。而在车企看来,共享企业,没准掌握着未来客户大门的钥匙。通过某种技术或者社交网络,可能引领车企更直接地与客户交换信息。客户直接下单,通过云端与生产线接驳,这可能是一种全新的生态。至于零售商的命运,只能自求多福。

不过,共享企业到底有什么秘诀,走那种技术路线。坦承地讲,谁也不清楚。车企们目前的投资,只是试着将钱交给虽可能先知道答案的人而已。宝没押中怎么办?允许试错嘛,这笔投资比任何一个新车平台的钱都要少,风险不大。

共享企业能得到什么?

当然首要的是钱。还没有哪家共享出行企业能够形成稳定的盈利能力并上市。尽管这是他们憧憬的前景,即便最强大的Uber,也仍在为此努力。而滴滴前不久获得的苹果10亿美元投资,无疑让Uber大为恼火。因为谷歌仅拿出相当于苹果投资1/4的现金,就要求不亚于苹果所要的分成。而因为谷歌投资的存在,苹果与Uber合作的路被堵死了,卡兰尼克去飞船总部变得没有意义。

苹果投资“滴滴打车”10亿美元

幸好Uber攀上了丰田这株大树,后者拥有不亚于苹果的影响力和几相媲美的现金流。只要Uber表现出足够的未来价值,后援将汹涌而至。而Lyft和名不见经传的Gett,未来就不那么确定。

众多车企投资打车软件

车企大规模投资共享企业,带来一个附带效应:更多的企业试图跨平台竞争。任何强势企业(比如Uber)不能建立起限制他人进入的壁垒,车企的钱只会引来更多共享企业抢食。行业界限的稳固性比过去要弱得多。没有垄断者,表明这场烧钱大战很难看到尽头,特别是金主们都不缺乏财力和决心。消耗战的最终结果可能是:大家都很难赚到钱。这场大赛的结果,很可能是乏味而令人失望的。

传统车企巨头们为何选择与“敌人”合作

广告

时尚辣妈
豪宅豪车
其他
旅行攻略
健康美食